KOBOLD温度传感器的精度等级划分通常依据相关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不同类型的温度传感器可能有不同的划分方式,以下以常见的热电阻和热电偶为例进行介绍: 热电阻 IEC 751 标准:这是国际电工委员会制定的关于工业铂热电阻的标准。其中,将铂热电阻的精度等级分为 A 级和 B 级。 A 级:在 0℃时,允许误差为 ±(0.15 + 0.002∣t∣)℃,其中 t 为测量温度值(℃)。例如,在 100℃时,允许误差为 ±(0.15 + 0.002×100)℃ = ±0.35℃。 B 级:在 0℃时,允许误差为 ±(0.3 + 0.005∣t∣)℃。以 100℃为例,允许误差为 ±(0.3 + 0.005×100)℃ = ±0.8℃。 其他标准:一些国家或地区可能会在国际标准的基础上制定自己的标准,例如我国的 GB/T 30121 - 2013《工业铂热电阻和铜热电阻》标准,对热电阻的精度等级划分与 IEC 751 标准类似,但在具体的误差范围和技术要求上可能会有一些细微差异。 热电偶 IEC 584 - 1 标准:国际电工委员会制定的热电偶标准,将热电偶的精度等级分为 1 级和 2 级。 1 级:不同类型的热电偶在不同温度范围内的允许误差有所不同。例如,K 型热电偶在 - 40℃至 + 375℃范围内,允许误差为 ±1.5℃或 ±0.4% t(取较大值);在 + 375℃至 + 1000℃范围内,允许误差为 ±0.75% t。 2 级:同样以 K 型热电偶为例,在 - 40℃至 + 375℃范围内,允许误差为 ±2.5℃或 ±0.75% t(取较大值);在 + 375℃至 + 1200℃范围内,允许误差为 ±1.5% t。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用途或特定类型的温度传感器,其精度等级划分可能会遵循专门的标准或规范。例如,某些高精度的温度传感器用于科学研究或计量校准领域,其精度等级可能会更高,允许误差更小。而对于一些一般性的工业温度测量传感器,可能会根据实际应用需求,在上述标准的基础上进行适当调整或简化精度等级的划分。
KOBOLD温度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是基于材料或结构的物理特性随温度变化的规律,通过感应这些变化并转换为电信号实现温度测量。核心原理包括热电效应、电阻变化、金属膨胀特性等,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类: 热电偶原理 由两种不同金属导体焊接形成闭合回路,当两端存在温差时,回路中产生热电动势(塞贝克效应),通过测量电动势可推算出温度。其灵敏度通常在5-40\ \mu V/^\circ C5−40 μV/ ∘ C,适用于快速响应和高精度场景。 电阻式原理 热电阻(如铂电阻):金属电阻值随温度升高呈正相关(正温度系数),例如铂电阻Pt100Pt100的阻值与温度成线性关系。 热敏电阻(如NTC):半导体材料电阻随温度升高显著下降(负温度系数),灵敏度高但非线性较强。 金属膨胀原理 双金属片结构:两种不同膨胀系数的金属贴合,温度变化引起弯曲变形,转化为机械位移或电信号输出。 金属管与杆结构:利用金属管线性膨胀与固定杆的差异,通过位移传递温度变化信息。 其他类型 液体/气体膨胀:通过体积变化驱动机械装置(如压力计、挡流板)产生信号。 数字式传感器(如MY18E20):集成CMOS半导体感温元件与数字电路,直接输出数字信号,支持编程配置和高分辨率(例如0.005K)。 典型应用场景包括汽车(如车外温度传感器)、工业测温、气象监测等。不同原理的传感器在响应速度、精度、成本上各有优劣,例如热电偶适用于高温环境,而数字传感器更适合集成化智能系统。 |